問答題

小陽,男,26歲,大學三年級時因精神疾病退學。退學后,小陽在精神衛(wèi)生中心接受了4周治療后出院。小陽患病后,母親提前退休全身心地照顧他,但是小陽的某些社會機能仍然在慢慢退化。朋友和同學也開始疏遠他,有些居民因偏見而對他指指點點,這讓原本就內向的小陽備受情緒困擾,更加沉默寡言,越來越沒有自信,整天不想出門。小陽因為服藥有副作用所以偷偷藏藥、減藥、社區(qū)也沒有相應的康復機構。沒多久,小陽的精神疾病再次發(fā)作。小陽在3年內多次出入精神衛(wèi)生中心,無奈之下,父母將其送入精神病院。1年后,小陽的病情穩(wěn)定,經診斷可以出院。他想回家,想接觸社會、交朋友,想學點技能從事些簡單的工作。父母為了讓他更好地康復,準備搬到一個環(huán)境幽靜、能提供康復和職業(yè)訓練的社區(qū)居住。自從小陽患病以來,父母一直覺得壓力很大、很焦慮,對照料好小陽既沒有信心也不懂技巧,非常希望有專業(yè)人士提供幫助。醫(yī)院的社會工作者準備為小陽出院回歸社區(qū)提供服務,并聯(lián)絡了社區(qū)中的社會工作者。
問題:1.從社會支持來源看,小陽康復的哪些支持存在不足?2.小陽的需要及家人的需要分別是什么?3.整合小陽及其家人的需要,基于醫(yī)務社會工作的思路,寫出"出院計劃"的內容。


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

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

10.問答題

秀英,50多歲,機關干部,丈夫在一家公司工作,收入較高,夫婦倆平時就感情不和,現在丈夫早出晚歸,常在外"拈花惹草",對家中的事不管不問,只把工資交給妻子,家里大小事情都由秀英料理。秀英夫婦有兩個孩子,兒子30歲,從小在奶奶身邊長大,與奶奶關系親密,至今沒有固定工作,常閑待在家,秀英看他不順眼,兩人口角不斷。女兒在秀英身邊長大,母女關系十分親密,可女兒只談朋友不結婚,也給秀英增添了許多煩惱。秀英的丈夫在其父親去世后,將沒有收入、身體有病的母親接到家中一起生活,這給秀英增加了負擔,秀英內心十分不滿,婆媳之間摩擦不斷,婆婆和兒子站在一起抗衡秀英,女兒則站在秀英一邊。秀英的丈夫為了避免與秀英沖突,逃離家庭矛盾,始終保持"中立"角色,兩個孩子與父親的感情也十分冷淡。這個家庭每天都生活在緊張的氣氛中,秀英覺得家里人在躲避她,也擔心丈夫有一天拋棄她,脾氣越來越暴躁。秀英感到孤獨無助,也無法向親友訴說苦惱,所以來到社區(qū)家庭服務中心求助。
【問題】1.用結構式家庭治療模式,說明本案例中導致家庭問題的家庭結構狀況(次系統(tǒng)、系統(tǒng)之間的邊界、角色和責任分工,權力結構)。2.依據導致家庭問題的家庭結構狀況,指出該家庭中的哪些關系需要改善?